第(1/3)页 “真的要我说说?” 朱允熥问道。 他看得出来,朱元璋现在的表情,明显对朱允炆提出要增加俸禄感到不满。 朝廷要用钱的地方很多,老朱还想北伐,更需要钱,他不把那些废纸般的大明宝钞当作俸禄大量发下去,算是仁慈了,你还想帮文官增加俸禄?门都没有。 朱元璋也是比较抠门的,淡淡道:“说说看。” 到了这时,朱允炆终于听出来,朱元璋的语气中,好像有些不太对。 听起来像是不喜欢,增加俸禄的做法。 朱允炆心乱了,但为什么不能增加俸禄? 即使朝廷一品大员,每个月的俸禄都不是很多,哪里养得起家里这么多人? 养不起了,不就是要贪。 朱允炆立足于文官,真的很想帮文官,同时又很天真、单纯,认为那些文官都是白莲花。 “文官除了俸禄,又不是没别的收入。” 朱允熥随口说道:“他们又不是靠俸禄养家,为什么还要给他们增加俸禄?” 到了这个地步,朱允炆就算很慌,但也不得不反驳朱允熥,维持自己的观点,道:“文官不靠俸禄,还能靠什么?” 朱允熥道:“经商就不说了,皇爷爷是禁止经商,但禁令不严,你觉得他们不会经商吗?” 朱允炆对此不敢反驳了。 他是说过,经商都是低贱的,却也了解过,确实有文官会经商。 吕家的人,也在经商。 那天他在骂经商低贱,算是开了个地图炮,把该骂不该骂的人,都骂了一遍。 “除了经商,皇爷爷立国之初,为了拉拢读书人,沿用了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,不用上交赋税这一政令。” 朱允熥又道:“别说是朝廷官员,即使一个普通秀才,都不需要交税。” 朱允炆再一次反驳道:“那又如何?官员、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,名下田地能有多少?官做得越大,要养的人越多。比如一个知县衙门,除了知县本身,还有师爷幕僚,这些都是知县掏钱请回来的人,家里还要有下人,妻子和几个小妾,几个子女,就算有田有地,也是入不敷出。” 他对读书人的想象,过于美好了。 毕竟他也是读书的,认为读书人都是那么高尚。 朱允熥听了朱允炆这么说,心想这个废物,怪不得未来不管发生什么,都只听那些文官的。 太傻太天真了。 “但你知不知道,官做得越大,田地就越多?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