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调遣多少兵马,粮草所需几何,欠缺的粮饷从何找补,倘若抽调强军导致地方流贼做大,应当如何应对贼寇反扑,权责应当如何划分。 灭清之战的大功交给哪些部将分润为好。 要知道自嘉靖以来,以军功封爵的不超过五人,要是黑旗营、背嵬军主将都因此封爵,该不该升官削权呢? 不过这些细枝末朱由检并不关心,他现在满脑子都是御驾亲征。 他最信任的万余勇卫营兵马就在京畿之地——先前打算驰援锦州,听说奴酋并围锦州后就停在永平一带观望。 趁着大臣们被名留青史、辽东收复在望的喜悦冲昏头脑,朱由检适时提出前往昌平祭祖。 理由自然是完成了皇爷、皇兄没能完成的“伟业”,正好去祭拜祖宗,向朱家的列祖列宗分享这一好消息。 大臣们起初都在阻拦劝诫,觉得献捷太庙就行。 毕竟辽东还没完全收复,要是皇帝本人有个三长两短,太子堪堪十岁如何能处理国事,奈何皇帝的腰杆子硬气许多。 背嵬军可是六千打败十三万鞑子的主,他们都高呼“帝皇万岁”、“我们对帝皇无限忠诚”、“为帝皇而战”,堪称是朱由检铁杆。 皇帝的嫡系立下天功,也就是皇帝本人决策成功,谁敢阻拦一位军事胜利的皇帝? 再说皇帝又不整什么幺蛾子,只是去祭祖给祖宗说些好消息。 祖宗那可是华夏人的灵魂,祭祖就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的高尚行为,再清流的官也不能说三道四。 于是大臣们询问了一些短期内的“监国”事宜,也就由着陛下去了。 朱由检换上戎装,亲率五千京营士卒踏出京师,结果不是往北去往昌平,竟然调转方向朝东面的勇卫营奔去了。 饶是这时候重臣直呼上当也已来不及,接连派出去“劝退”皇帝的队伍皆一去不返,全给皇帝“吃了”。 既然生米煮成熟饭,诸位大臣也只能各司其职,由素有贤后之名的皇嫂张嫣代为听政。 大臣们暗自祈愿,忠臣李都督、忠义背嵬军,能保护陛下安危。 虽然陛下刻薄寡恩,赏罚不明,做事急切暴躁,但毕竟是一国之君,就算坐在龙椅上也能稳住天下局势。 不管是一片公心,还是各自的私心,他们都希望陛下能尽早收复辽东之地,还朝理政。 …… 鄂省东北的大地上,一支千余骑队策马飞奔。 他们飞速跨过一道连接河南湖广的关隘。 关隘守军连身份都没验证,远远看见一面熟悉的黑旗便高声放过。原本挂着大明常规军旗的关隘城池,赫然替换成几面黑底白色骨龙旗,这里竟被黑旗营不声不响地接管。 穿过关隘的骑队并未停留,只是在中途的驿站停留一晚,接着一路北上抵达商城。 为首的领队刚进县衙,便翻身下马来到会议室,诸多军政玩家早已在此等候多时。 眼见“无情的发奖励小哥”李牧回归,诸位玩家纷纷起身打着招呼,“引导人好”、“李先生好”、“中午好”、“终于回来了”…… 这并非玩家们懂礼貌,而是礼貌对待“绿名”,尤其是特殊的“白名”NPC才不会掉信誉、声望、功勋。 李牧此行带兵南下“夺回”鄂北数座县城,同时也安顿完原先“长生贼”的种田、干部玩家,将“黑旗军利益集团”的实控范围拓展至长江沿岸。 李牧刚坐下喝口水缓一缓,便有大量军政玩家递来纸质公文—— 办公纸质化是李牧的需求,普通人看不见社交聊天群的电子报告,也没法阅览另一个世界的电子论坛。 维持庞大地盘所需的配置干部,也越来越多依靠“培训班”、“农讲所”培训出来的普通干部。 干部玩家的数量仍旧很少,总体上在玩家总数的10%至15%之间波动,希望靠玩家填满天下基层是不可能的。 玩家干部更像是对普通人的引领者、培训导师,以及基层廉政监督。 目前跟在玩家后面实习的干部已填满商城、固始两地“老区”,仍在实习积攒行政经验。 这些“新种子”不出两三年就能单独处理乡、村,乃至县政事务,腾出手来的干部玩家就能前往周边府县填充基层,带动更多实习干部。 话说回来,李牧一则则阅览纸质报告。 首先是民兵训练和新兵招募。 豫南四万民兵的军事训练基本完成,其战力大致相当钱粮充足的卫所旗军,若是经过几次实战锤炼,升格成普通明军战兵也很快。 新兵招募则是李牧打算对鄂北动手之际布置的任务。 毕竟从长生军手里夺取城池,就像从自己钱包里掏钱一样自然。 多出数县地盘的人力、财力、物力,他这位平贼将军的嫡系兵马也该扩一扩。 原定一万六千战兵扩编成两万五千人,依照某些玩家建议,按照清末北洋军编制改组,暂编两镇兵马。 前后左右中五营的旧制,暂时放在民兵身上使用。 所募兵员既有民兵优选的精良兵士,亦有面向州县招募的壮丁。 表面上李牧是在招募辅兵,实则是按照战兵的标准精选勇士,而表面上挂着“乡勇编制”的四万民兵保持不变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