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好,带着侍卫随我到南门迎接这位贵客。” 杨承应笑道。 为了迎接这位贵客,杨承应身着朝廷赐的飞鱼服和仪仗,亲自出门迎接。 在明末,有大量的科学家隐藏在文人这个身份之下。 譬如茅元仪、孙元化都是如此。 请不来、已经担任南京通政使的毕懋康也是如此。 有鉴于当时的社会环境,杨承应很乐于做一个“尊王”的大镇总兵。 并用这个名头,加上包括徐光启在内的朝中大臣的人情,请一些人来辽东。 譬如黄正宾。 这位大才,杨承应也是用重金加朝廷的名号请来辽东。 此人不是别人,正是明末大名鼎鼎的《天工开物》的作者——宋应星。 他是南昌奉新县人,举人出身。屡次参加会试不中,所以死了这条心,专心在家侍奉老母。 杨承应请徐光启出面,召他往辽东听用。 这位老兄,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来了。 金州南门外,侍卫肃穆,仪仗吹拉弹唱,好不热闹。 见到不远处一个四十余岁的中年,峨冠博带,骑着马走来。 杨承应主动上前迎接:“大明武平侯,右都督兼提督辽东军务,驸马杨承应,见过宋先生。” 说罢,他深深作揖。 宋应星赶紧下马,作揖还礼:“末学拙才,不敢接受侯爷如此大礼。” 明代以文制武,武将在文官面前毫无地位可言。 但杨承应身为驸马,又是朝廷在东北的擎天一柱。 再加上,宋应星本人的思想与传统士大夫又有所不同。 因此,宋应星自然要客气许多。 “我也是一直盼着您能来,在此等候月余。” 杨承应说道:“孙督师催得我头疼,我都没有亲自前往前线指挥。” “路途遥远,耽误了大事。” 宋应星一路上听说了北边打仗的事,心中顿时不安。 “没有,听闻山东一带正闹事。” 杨承应担心道:“我还怕您路上出事,这才派了侍卫前往,不想正好在旅顺港遇到了您。” “哎!一言难尽啊。”宋应星摇摇头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