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零三回 辽东湾盐区-《明末:辽东雄狮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商业如同长江黄河,要时刻治理。
    不治理就会洪水泛滥,冲毁房屋和田地。
    不仅要治理,还要善于治理。
    治理不善,就会减少汇入长江黄河的河水量,使国家这艘巨轮航行不起来。
    杨承应提出的这些条件,是充分考察之后得出的结论。
    “你们不答应,我不会为这种事情而动刀子。”
    杨承应假装用很无奈地口气说道:“但也只好请你们离开,我再另请高明。”
    盐商们心里盘算着,觉得这事到底划不划得来。
    一部分盐商左顾右盼,似乎有离开的意思。
    杨承应向祖泽洪使了个眼色。
    祖泽洪会意,让侍卫们让出一条道路。
    意思再明显不过。
    刚才还左顾右盼的盐商起身,抱了抱拳,快步离开。
    他们本是当地的大盐商,来这里是为了谋求暴利,被扒两层皮自然不乐意。
    不如回到当地,少赚点就行啦。
    “还有谁吗?”杨承应依旧面带微笑,“如果觉得不合适,可以离开。”
    又有数名盐商起身告辞。
    最后一屋子的盐商,走得没剩下几个。
    范文寀左顾右盼,心里有些着急。
    真走完了,谁来运粮食,谁缴税啊。
    杨承应却很淡定。
    他看向一个大约三十岁的中年男子,笑着问道:“兄台,你为什么不走?”
    “回经略的话,他们都走了,我才有机会发大财。”
    中年男子恭敬的说道。
    留下的盐商,纷纷点头。
    “有意思,请问兄台尊姓大名?”杨承应问。
    “在下吴孔休,徽州人氏。”
    吴孔休答道。
    杨承应咦了一声,问道:“我听闻黄山大狱的冤案,冤主叫吴养春,与兄台有没有关系?”
    “经略竟记得此事,冤主正是不才的族叔。”
    吴孔休叹气道:“当年掀起大狱,不才因在外行商,这才侥幸逃过一劫。东躲西藏直到崇祯二年,才回到徽州。”
    黄山冤案发生在天启六年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