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五十五回 开蒙读书-《明末:辽东雄狮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东北由于历史和气候等原因,开发程度呈现两极分化。
    辽西、辽南土地肥沃,又靠近京畿,发展较好。
    辽东的辽阳、沈阳的大片平原,发展也不错。
    但是,再往北就发展不起来。
    这与出海口无关,与市场有关。
    正如:李朝靠近边境的平安道和咸镜道发展最差,鲸海的南侧的倭国但马、丹后等藩国,也发展奇差。
    古代经济和现代经济虽然形式不同,但根本都是强调人们的购买力。
    如果百姓,乃至贵族的购买力下降了,经济就搞不起来。
    这也是杨承应为什么好几次,亲自出兵保护李朝的根本原因。
    要赚钱,就得保护市场。
    用布作为外贸的“锚”,以不冻港旅顺港作为支点,用强大的水师作为利剑,一个巨大的跨国商业辐射网络才能形成。
    背靠着这个商业网,杨承应才敢东征西讨,不断扩大自己管辖范围。
    用商业刺激工业,再用工业反哺农业,形成良性循环。
    杨承应和范文程正讨论细节,王永来了。
    “驸马,公主说,天色已晚,请驸马早些安歇。明天还要参加大公子的拜师礼。”
    王永恭敬地说道。
    杨承应和范文程都笑了。
    “德冰学识渊博,正气凛然,的确合适做大公子的启蒙老师。”
    范文程和黄宗羲有过接触,对他的学识,竖起了自己的大拇指。
    杨承应笑道:“范先生这么说,说明我是找对人了。”
    从倭国回来开始,直到八月,这么长时间都没有举行拜师礼。
    是因为公主对黄宗羲担任杨宗嗣的启蒙恩师,心存疑虑。
    公主本来是想从京中请人,请德高望重的翰林学士。
    黄宗羲区区一个举人,还这么年轻,自然入不了公主的眼。
    杨承应却有自己的理由,恰恰是因为黄宗羲年轻,而且学识好,才合适做杨宗嗣的启蒙老师。
    孩子正是好奇的时候,又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,如果找一些老古董来教课,只会培养出小古董了。
    后来,因为战事耽搁了一段时间,直到全面休战。
    公主终于点头同意。
    八月初十,杨承应带着杨宗嗣、郑成功、施琅等一批孩子,来到新建的学堂。
    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在海外,也有在大宁城。
    总之,远离本土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