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零六回 注意远方-《明末:辽东雄狮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杨承应说完,指向不远处飞奔的麋鹿。
    多尔济达尔罕拿着短铳,按照杨承应教的办法,飞奔着追逐猎物。
    杨承应留在原地,静静地看着。
    发现猎物进入射程,杨承应大喊:“射击!”
    翻译赶忙翻译,也大喊!
    多尔济达尔罕听到翻译的话,先是愣了一下,然后果断出手。
    一声枪响后,草原上恢复平静。
    侍卫上前,把麋鹿拖走。
    它们将出现在钢铁作坊工匠们的餐桌上,成为补身体的绝品。
    多尔济达尔罕策马回来,他激动道:“这可真是好东西,属下还以为多跑几步才能开火。”
    看了几眼后,他才依依不舍的把枪还给杨承应。
    杨承应却没要:“这把枪送给你,还有这个。”
    说着,杨承应把火药包给了多尔济达尔罕。
    多尔济达尔罕激动万分,连胜道谢。
    “这不是什么稀罕物,李国英也有一支。”
    杨承应摆了摆手,“将来,所有哨骑都有两支。”
    多尔济达尔罕并没有因为这句话,而觉得经略厚此薄彼,反而愈发好奇:“经略,为什么不骑兵每人配一支,岂不比马刀更好。”
    有点对战争的敏感性,杨承应微笑的点点头。
    他道:“这种装填需要时间,骑兵如果过于依赖,冲锋中会因为装填弹药而减缓速度,被敌人趁机冲垮。”
    整个十七世纪、十八世纪,西方各国都在骑兵是否配步枪上面摇摆不定。
    反复好多年后,最终选择不允许配武器。
    这和使用弓箭一个原因,都有一个射击间隙。
    冲锋的骑兵,专打射击间隙,一瞬间,如洪水汹涌而来。
    杨承应熟知这段历史,所以没有那样的纠结。
    打了一会儿猎,日到正中。
    顶着大太阳,让人有些受不了。
    杨承应忽然想起了什么,笑着对众人道:“我记得这一带有一大片瓜地。走!咱们去买几个大西瓜。我请客!”
    “吃瓜咯!”
    一听到经略请客,众侍卫无不欢呼。
    猎物仍在敞篷马车上,侍卫驾着马车,跟随大部队。
    如一阵旋风,奔向拒墙堡。
    拒墙堡是大同镇的重要关隘,设有守备。另有边墩十七座,火路墩三座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