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百四十二回 潜伏-《明末:辽东雄狮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历来谈到寇盗问题,不是就事论事说寇盗,就是绕回海禁政策上探讨。
    其实,如果谈政策甚或制度,赋役制度是比海禁政策隐藏得更深的结构性问题。
    明代中后期,里甲制度的松解带来了各种人群逃逸及相应的赋役无法完纳问题。
    面对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,明廷毫无办法,只得“加派”,导致地方上“贱民”骤起。
    基于地方不稳定的实态,典籍的表述中“贱民”勾引所谓的“倭寇”和“海寇”便成为普遍,继而再无“贱民”而全部只剩下“寇贼即民”。
    由于兵也源于民,所以贼和兵又很自然地相互转化。
    到了明末,即便是倭寇已经消灭,部分有想法的地方官企图恢复里甲制度,也已经为时已晚。
    以宗族血亲为纽带,以妈祖等为信仰,驾驶小舟,往来于江南与海外之间,贸易与海上劫掠都是日常生活的常态。
    在国家没有恢复常态,百姓没有出路之前,不可能解决。
    尽管杨承应网罗了郑芝龙、施大瑄等海上强人,却也警惕他们背后的势力。
    郑芝龙的族侄郑彩、郑联,施大瑄的族弟施大福等,他们仍然居住在老家,借着族兄的身份,从事着走私贸易。
    这些贸易,为他们带来了巨大财富。
    也同时埋下可能的祸根。
    因此,早在郑芝龙投靠杨承应之初,杨承应就安排闽浙人陈豹乔装成马二到李魁奇麾下做事,后来追随钟斌。
    事实上,马二确有其人。不过,在一次意外中死去。
    耿仲裕南下时,打听到了这件事,并且做了充足的调查。
    回来后,他将这些事告诉了千里目的负责人公孙晟。
    公孙晟按照这一情况,将陈豹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培训,然后送到海外李魁奇的身边。
    这一潜伏,就是长达十年。
    期间一次联络都没有,直到最近。
    陈豹杀了钟斌,拿出青旗,举起来摇晃。
    施琅瞅见,大喊:“快靠过去,那是大王的部下。”
    水手摇动船桨,将船迅速靠了过去。
    施琅第一眼看到陈豹,大吃一惊:“怎么是你?”
    “就是我,奉大王之命,诛杀逆贼。”陈豹施了一礼,抓住水手扔来的绳索,上了施琅的大船。
    施琅盯着他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    “马二!”陈豹回答。
    “好普通的名字,不过这样更好。”施琅别有深意的说道。
    陈豹只是淡淡一笑,眼神重归于憨厚。
    大船迅速靠向逃出来海盗们,船上的士兵拿出鸟铳,对着他们一阵又一阵的射击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