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零七回 置之不理-《明末:辽东雄狮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紫禁城,文华殿。
    九门提督左良玉在殿内急得走来走去。
    他是第一军的参谋长,因为第一军承担的进攻方向压力不大,所以担任九门提督,率领一个师的兵力驻守京师。
    听闻上万人上京闹事,左良玉第一时间找到殿下,希望半路上将他们拦截。
    不料,杨承应不同意。
    等这些人到端门外号丧,左良玉再度请求派兵驱逐,还是不许。
    「殿下,」左良玉一脸焦急,「任由这些人在外面闹事,对您十分不利!」
    杨承应还是一脸悠闲的看着奏疏,笑道:「慌什么!你听说过一句话吗?书生造反,十年不成。」
    「可是,他们擅长蛊惑人心,臣怕底层百姓无知,上了恶当,跟着一起造殿下的反。」
    「那就等造反以后再说。」
    杨承应不急不躁,抬手招呼左良玉坐下。
    左良玉不情不愿的坐了。
    杨承应安慰他:「你知道张居正担任首辅期间,做的最蠢的一件事是什么吗?」
    「不知道。」
    「他不该自贬身价,和几个言官计较。到头来,自己气得半死,对手却因此扬名立万。」
    「嗯……?」
    「这些读书人巴不得我杀他,他们好因此扬名,家族子弟跟着得到照顾。我理会或拒绝都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,所以不予理会。」
    「这倒也是。反正他们闹不了多凶,实在不行,都扔到矿山给我们挖矿。」
    「对喽。你要记住,人这一辈子不可能得到所有人喜爱,尤其是大权在握。」
    听了这话,左良玉点点头。
    他忽然想到了一件事,好奇地问道:「殿下,您为什么要坚决限制族田?我听说,这可是范文正公的创举。」
    范文正公指的是范仲淹,他在家乡构筑房舍,开垦荒地,供族中贫寒子弟读书,考取功名。
    「因为范文正公太少,而外面那样的人太多。」
    杨承应轻声回答。
    拨开历史重重迷雾,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。
    譬如资本主义的萌芽。
    在一些手工工场中,拥有资金、原料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,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的这一现象。
    这种现象出现在某些地方,乍一看像那么回事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