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294章 论积贮疏-《少帝成长计划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对于每一个农耕为主的封建政权而言,真正的命脉,永远都是农业。
    无论是对远古时期的夏、商、周,还是公元后的唐、宋、明等中原政权而言,什么礼法纲常,什么吏治内政、内忧外患,其重要性哪怕加在一起,恐怕也没有淳朴的农民伯伯,对上苍的那句祈祷来得重要。
    ——来年秋收,但愿能多打些粮食吧···
    原因无他:历史上每一个中原政权,其内外活动,都需要农业作为基础保障。
    国家税收,收的是粮食;官员俸禄,发的是粮食;内部修建基建工事、道路水利,拨的是粮食。
    就连镇压内部叛乱、扫除外部威胁,都离不开粮食作为保障。
    国家需要粮食,来保证政权正常运行;贵勋、官员需要粮食积累财富;而底层百姓,也同样需要粮食填饱肚子。
    虽说由于储存成本,保质期等原因,使粮食没能在封建时代成为布匹那样的硬通货,但这丝毫不影响粮食,在一个农耕封建政权中的至高地位。
    实际上,绝大多数封建王朝的落寞,都可以归结为‘粮食不够’。
    外族入侵?
    是来抢粮食;
    政府贫弱?
    手上没粮食;
    内部叛乱?
    是因为百姓吃不饱肚子。
    就连贵族压榨底层百姓,从而导致内部不稳的隐患,最终也可以归结为:百姓吃不饱肚子,所以天下不稳了。
    反过来说:只要能保证天下每一个人,甚至只是大多数人能吃饱肚子,那政权就将稳如泰山。
    ——种地能吃饱肚子,百姓吃饱了撑的,才会去跟老爷们造反呢!
    而文教、礼教等文明建造,也将随着百姓逐渐富足的生活,而逐渐长出萌芽。
    就如此刻,刘弘手上拿着的竹简之上,开头就是管仲的一句名言:仓廪实而知礼节;衣食足而知荣辱。
    道理很简单:如果连肚子都吃不饱,衣服都穿不暖,马农民根本不可能有精力去在意其他任何东西。
    对于人类而言,生存,是永远摆在首要位置的刚需。
    只有生存得到保障,百姓才有可能将多出的精力,转向其他的方向。
    在后世,生存是买房买车、娶妻生子;而在封建时代,生存,就是吃饱穿暖。
    那作为帝王,刘弘最基本的义务也就很明显了:让大多数子民丰衣足食,免遭饥寒之苦。
    别的不说,光是做到这一点,就足以让刘弘成为合格线以上的帝王,甚至是为天下所认可的圣君,并为后人所称赞。
    ——历史上的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,一生都做了些什么?
    外部隐患,和高祖、孝惠之时并无差别:南越依旧是名誉藩臣、朝鲜仍旧是化外之地。
    至于匈奴,那更是在文帝一朝得到了长足发展,并在老上稽粥的率领下,登上了游牧民族史上的第一个巅峰。
    而汉室,却只是在文帝刘恒的带领下,于汉文帝在长城一线与匈奴大眼瞪小眼。
    文帝一朝唯一一次汉匈大战,也是在济北王刘兴居谋反背刺之下流产。
    内部隐患方面,刘恒更是几无建树。
    齐王一门,除了刘兴居因谋逆身死,余者皆为王侯;楚王一脉,也在开国诸侯王刘交的余萌之下安好无损。
    ——就连本有机会收归中央的赵地,都被刘恒封给了赵幽王刘友的独子刘遂!
    本来就不稳的齐赵,在文帝手下愈发不稳;而原本没什么隐患的吴国,也在文帝《许民弛山泽令》,外加太子刘启一棋盘砸死吴王太子,而成为新的隐患。
    可以说,文帝一朝对于汉室的内忧外患,没有起到丝毫的积极作用。
    政治名望、个人身亡方面,刘恒也槽点不少:三言两语之间,几乎流氓式的罢免丞相周勃;饿死自己的亲弟弟——淮南厉王刘长;以及在黄龙改元之后,罢黜丞相张苍,都是文帝刘恒的道德污点。
    汉室内忧外患依旧,道德品性不佳,那刘恒又为何能在历史上,享有如此高的地位,甚至在当时的汉室百姓心中,留下‘圣人’的美名?
    答案十分简单:文帝刘恒在位,天下百姓安居乐业,虽偶有灾祸,但总体上,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。
    粮价,从高皇帝时期的千钱以上、孝惠皇帝时期的四五百钱,降到了景帝登基时的石五十五钱;
    农税,从开国时的十五税一,变成了三十税一;口赋从百二十钱,降低为四十钱。
    不严谨的说,刘恒在汉室‘在世圣人’的崇高地位,便由此而来。
    换而言之,只要能让治下百姓吃饱肚子,刘弘地历史地位,就已经可以向历史上的汉文帝刘恒靠近了。
    撇开这层考虑不说,现实角度而言,刘弘也必然要从粮食开始下手。
    还是那句话:农耕文明在封建时代的一切活动,都需要雄厚的农业底蕴做基础。
    要想社会安稳,就需要百姓吃饱穿暖,安心种田;而国家要想富裕,无论是发展商业、手工业,亦或是建立新的经济秩序,也同样需要基本物质基础。
    就现在后世的二十世纪,‘物质积累’的标准是有多少吨钢铁;二十一世纪,则看国库有多少贵重金属、外汇国债。
    而此时,政权的基础物质积累,就是粮食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