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这些知青的来处不一,有本省的也有外省的,语言不同,还带着稚气的脸上满是憧憬。 因为闵省山多,火车轨道大多在山中绕行穿梭,需要的时间不短。 等这些知青们到达火车站,一个个面如土色,再坐着卡车晃荡到城镇,整个人都要散架了。 他们这样还要怎么在农村做出一番事业,开拓一番天地? 分到晋安县的知青有一百余个,再平均分到几个公社,一个公社也就十个出头。 这样算下来,每个大队还不一定能分到。 这些知青会被分去哪个地方,有关系的人,早早就找好了去处,肯定是离县城近,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大队了。 而没关系的知青,就只能随组织安排了,除非犯了大错误,否则基本不会再有改变的余地了。 因为交通不变,路途遥远,被送来淘溪公社的这批知青到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。 这一批人里没有分到高山大队的。 而在山上的几个大队消息闭塞,自然没法提前知道消息。 乔父他们白白跑了一趟。 又过了十天,第二批第三批的知青就到了,这回人数迅速地增多起来,是第一批的数倍。 无论是县城还是公社,那压力都是非常大的。 这时候正好是春耕最繁忙的时候,无论哪个大队都忙,心里对知青都颇有怨言。 然而大家就算心里有再多的怨言,还是要派人去接。 至于牛车?那是做梦呢,牛是重要劳动力,平日里地里的活就够多了,社员们哪里还舍得让牛出来拉车? 更主要的是,牛拉车走路都没人走路快,作甚浪费时间? 虽然牛跑起来的速度是不慢,然而大部分情况下,牛是很少跑动的,除非受了刺激。 它们性子大部分温顺,更喜欢一步一个脚印。 至于高山大队的拖拉机,因为土路泥泞,怕出事故,跟其他大队一样,都是徒步。 乔父和乔高铁第二次到公社接知青,公社办公楼那里闹哄哄的,里里外外站着许多年轻人。 他们的穿着、精神气、语言,都与当地人截然不同。 尤其是知青们的穿着,颜色浅花色多,与当地常见的灰黑蓝成了鲜明的对比。 公社的里的一些小姑娘们都远远地看着,羡慕地盯着知青们身上的衣服看。 乔父和乔高铁并不急着进去,他们看到其他大队的干部嘴里骂骂咧咧的,领着四五个知青往外走。 那几个知青听不懂当地的方言,但也知道这些干部是在骂他们,脸色都很不好看。 “看来以后每个大队都要热闹了。”乔父挑着眉说道,城里下来的年轻人,怎能受得了城市与农村的落差? “饿怕了就老实了。”乔高铁冷漠地说道。 只有受过打击,才知道如何珍惜当下的生活。 乔父闻言一笑,看着人越来越少,“走,我们进去吧。” 李向红和刘大民忙得晕头转向的,要把这些知青的户口等资料录入公社,并详细到大队。 会计那边也没能闲着,知青的安置费要按人数交给各个大队,一点疏忽都要不得。 因为高山大队第一批没分到知青,所以这一次的数量有点多,足足有十个,五男五女,性别非常的平均。 这些人初来乍到,从县城走到淘溪公社,本就累得不行,就盼着大队来接人的时候能有代步工具。 然而他们都失望了,没有一个大队有代步的牛车骡车啥的,更别说欢迎他们了。 这跟知青们预想的不同,他们眼底都有些茫然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