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9章 战粤北(十二)-《抗战之三人行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“打!”
    随李济昌一声令下,驻守在外围高地上的一营战士就朝日军开起了火。
    在这种作战中,不能跟日军短兵相接,否则损失会很大。
    这源于日军对掷弹筒的依赖。
    在这种作战中,日军喜欢用掷弹筒多于轻重机枪。
    只要冲进200米的掷弹筒射击范围,就用掷弹筒掩护,把手雷用掷弹筒扔进中国军队战壕中。
    这个时候的日军掷弹筒用的很溜,技术也很好,一门掷弹筒,完全可以压制中国军队一挺机枪。
    机枪被压制,中国军队往往只能看着日军不断逼近阵地。
    而在日军进入手雷投掷范围内后,那就是一片手雷雨了。
    所以就得在远处开打,不让日军的掷弹筒靠近。
    而且狙击手这些也都优先打掷弹筒。
    在巷战中,就没这个必要了。
    因为那个时候日军借着强大的炮火和装甲部队的优势,隔着老远就开火,中国军队很难有效杀伤日军,反而会暴露火力。
    所以巷战就得放近了打!
    这都是李济昌等人在之前多次作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。
    看到日军只有两个中队的规模,李济昌便下令两个连的机枪别开火,以免提前暴露火力。
    就在枪声响起的同时,冲锋的日军就习惯性的趴下身子,接着就由冲锋变成相互掩护的跃进。
    对于日军这种进攻方式,40师的将士并不陌生。
    跳跃式进攻,的确不太好对付,但并非无解,只要不被日军抓到机会冲入战壕就行。
    看着下面的那些猫着腰的日军士兵,李卫国露出了冷笑。
    其他的战友,他不敢保证,但是在他的面前,这些日军无疑是靶子。
    看到一个腰间挎着指挥刀、手上拿着一支王八盒子的日军军官后,头上缠着细嫩树枝编成的草环的李卫国,一动不动趴在一个树状后,瞄准那个日军军官,便扣动了扳机!
      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