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44章 不需多言-《重生宋末之山河动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然而,自从水上长城修建的那一刻开始,宋军就永远地失去了独立收复燕云的可能,而依赖这条暂时性工程,也说明宋朝朝廷是多么的无能,因此到了仁宗这样一位懦弱君主时代,上马三易回河这样一项愚蠢透顶的工程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    史书上记载,仁宗是个温良仁厚的皇帝,而赵昺认为这恰恰从侧面证明了其的懦弱,使得本来在澶渊之盟得到缓解的宋辽关系充满变数,让辽国居然觉得宋朝是可以再欺负欺负,进而不断向宋朝要求改变领土界限。生性懦弱的仁宗自然害怕了,如何防止辽军跑到汴梁来,就成为了其最在意的事。
    而早在真宗朝就有官员提出黄河河道太靠北,如果要是哪天改道进入辽国,那么辽国就可能顺着黄河一路逆流而上,打到汴梁了,享受过以水为兵,建设水长城福利的仁宗皇帝自然对这件事深信不疑。因此就开始了对“水长城“加固维护”——三易回河!
    时任宰相文彦博建议以一个名叫六塔河的小河去分担黄河的流量,意在维持黄河在北方的入海口,避免再次泛滥,也避免流入辽国。但是六塔河是个流量只有黄河五分之一的小河,根本不足以容纳整条黄河,因而开工之初就存在着先天不足和巨大的隐患。
    然而上至皇帝,下至君臣在恐惧和懦弱的驱动之下,为了维护那条历经三十年修建的水上防线,这项疯狂的工程居然被正式上马。实际上,河北地区的水长城防线是建立在黄河上下游之流上的,而黄河改道直接切断了河北水长城的水源,这项工程是无法维护水上长城的!
    最终在经历曹村之溃和内黄口之溃后,黄河最终夺淮河入海,其结果是“宋朝塞商胡北流,入六塔河,不能容,是夕复决,溺兵夫、漂刍藁不可胜计”,让河北军事重镇损失惨重,不但未能达到阻敌南下的预期效果,反而自毁‘长城’。
    导致这个结果的责任由谁来付,皇帝身为天子向来是‘圣明神武’,自然不可能做出这样的蠢事,错误都是臣僚的罪过。
    作为‘三易回河’工程的提议和执行者文彦博,肯定是最好的背锅者,但是其历仕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,任将相五十年,声名闻于四夷,世人尊称为贤相。谥号忠烈、恭烈,可谓是青史留名,流芳百世。按照世人的观点,其行为瑕不掩瑜,不能因为这等小事而承担责任。
    所以结果是没有人负责。但赵昺明白仁宗才是祸首,他其作为最高统治者因为本身的懦弱,导致了宋仁宗一朝已经到来草木皆兵的地步,即便是面对不擅长水战的辽国,一国之君居然会被“逆黄河而上,直捣开封“的蠢话吓得魂不守舍。
    另外自太宗后的历任皇帝患上恐北症,他们不仅缺乏战略眼光,先辈的失败也让他们丧失了进取燕云的精神,因而从根本上来讲,自从修建水上长城的那一刻,宋朝就已经把自己永远锁在了消极自守的圈子里,妄想单纯依靠临时性的防御工程进行消极防御。但是保守永远不可能保全自己,最终这条“水长城”防御战略乃至“联金灭辽”的失败皆是注定的结果。
    赵昺想想,尽管在讨论北伐时尽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,但是省部相关人员还是不少人知晓的,而期间他与众相间存在分歧的消息也在各个圈子中流传。他们私下里亦有争论,有支持直捣蒙元龙庭,也有支持稳扎稳打,缓缓图之的,争来争去没有结果,也各自上疏给皇帝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。
    所以这段时间受到的类似奏疏为数不少,这位礼部郎中王越献重修‘水长城’之策,赵昺以为应该是出于支持众相缓图的观点,以此来阻止蒙元的反扑,赢得巩固中原的时间。但让人迷惑的是这位郎中是个草包,还是孤陋寡闻,居然炒起了二百年前的冷饭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