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26章:大家都好-《明末黑太子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只要不出现大规模屠城的情况,江南叛乱被弹压之后,很快便会恢复秩序,不会耽误秋收。
    就算发生最糟糕的情况,只要每片地区拿一些大户献祭就行了。
    这些人不缺钱也不缺粮,膘肥体壮,正好缺良心,那就可以直接宰了!
    实际上某皇帝和洪承畴所部也是这么干的,只要破城,直接抓大户,并不会大开杀戒。
    某皇帝命令禁止屠城,哪只将领干了此事,就别想要请功领赏了。
    即使是当年的“匪寇将军”左良玉,也不敢公然干出屠城的事情。
    此番弹压江南叛乱,某皇帝采纳了某孝子的策略,那便是——首恶必惩从犯查抄!
    跟着瞎闹腾的百姓,只要手里没有人命,那就可以既往不咎了,毕竟南廷还要靠这些人来收税银呢!
    某太子不清楚某父皇是如何襙作的,唯有一点,那就是运来的粮食不能过少,否则京城的人要饿肚子。
    畿辅一带的粮食其实是可以满足正常的消耗的,但某太子为了几年之后的大规模北伐,必须每年都攒点战备储粮。
    本地收上来的一部分粮食就留做此等用途了,等江南和南洋的粮食通过漕运与海运抵达京城,再投放市场。
    原计划是在祖大寿所部守军吃光锦州城内的粮食之前,王师就必须为其解围,看今年这情况,貌似有些堪忧啊!
    算上今年,便是三年后,也就是崇祯十五年,西历1642年年底之前,北上的援军要与锦州守军汇合。
    若想打退皇太鸡的二十万大军,王师必须出动二十万,另附十万倭军,总计三十万,只多不少。
    三十万人,其中还有三万骑兵,每月消耗的粮食不下十万石,打六个月便是六十万石。
    这只是按照最低标准,连官兵既定的米俸都不发,只是供应前线口粮而已。
    真算上米俸的话,恐怕得准备两三百万石才够用。
    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钱从哪来。
    朝廷已经被某太子喂养得很善于寅吃卯粮了,如果一战毙敌五万,光是赏银就要发放一千万两银子以上。
    这一大笔钱如何筹措,某太子暂时还没想出来。
    从草原上换来的牛羊虽多,也不能当银子花,套现得来的钱都被用于朝廷的日常开销了。
    从郑芝龙那里赚来的钱,很快又被送给洪承畴与孙传庭两部人马用于剿寇之用了。
    没有草原、泡菜、倭国、北地以及南方八隅,这五块市场撑着,北廷又要濒临破产了。
    比起大明本土水深火热的生活,那些移藩海外的藩王们真是过得悠哉游哉。
    根据负责运输藩国兵马的郑芝莞的报告,藩王们在开春之后,又开始大力拓展本各自藩国的地盘。
    某太子也是通过郑芝莞才得知,藩国里还有郡王因为抢地盘而发生了大规模混战的事情,这也没谁了……
    越靠近南方,自然位置越好。
    定居在库页岛上的代国与晋国,其两座国度均已变成了小型城镇的模样。
    由于没有任何辫子与流寇,岛上的生活虽然清苦,却能让百姓们感到安全与满足。
    两国均可以出动大量渔珉去捕捞海鲜,吃肉首先就不愁了。
    南部的晋国有煤矿,港口的气候又非常好,在北地诸国里,贸易条件算是首当其冲。
    北部的代国有耕地资源,虽说是一年一收,且只能种麦子,但加上鄂霍茨克海的渔场,足以养活这万八千人的了。
    两位藩王起初还很不情愿移藩海外,没想到自己能在海外建立王道乐土,除了没有本土繁华之外,其他方面让其乐不思蜀。
    主要是没人管着,在自己的藩国里横着走都行。
    开春之后,每天都可以带着一众亲随进山打猎。
    每三个月便有船送来本土所产的各类商品,还有识字之人最为喜欢的报纸与杂志。
    这样闲云野鹤的惬意生活,让藩王与郡王都觉得比在本土被关在封地要好太多了。
    只要手脚勤快,跟着两位藩王移藩过来的百姓们顿顿都能吃到鱼或肉。
    岛上的海鲜极其便宜,老人和孩童还有免费的人均配额。
    比起在本土一年都吃不上一次肉,没人不感谢太子与藩王。
    让代王朱传齎与晋王朱审烜最为着急的就两样,其一是货品,其二是人口。
    货品自然是多多益善,岛上的特产,看上什么都可以拿走。
    人口也是这个道理,人丁多起来,岛上的开发速度才能快起来。
    手里没多少人的话,进山打猎都害怕沦为野兽的猎物……
    两位藩王均要求每年得到一万藩国子珉,但郑芝莞对此表示无能为力。
    北地有七个藩国,藩王们均是如此要求的话,恐怕船队就带不了多少货品了。
      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