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红薯能得到推广,除了真正的产量高,朱元璋的支持。 还少不了,他们官员。 当时第一批红薯种植出来,就有不少官员在红薯地里看着挖掘,他们承诺过,会把这些红薯,带回老家。 并且以自身在老家的影响力,带动当地百姓种植。 他们这些当官的,在老家的影响力,还是很大的,只要他们愿意带动,效果确实可以很好。 “红薯种子,从北到南。” “从东,到西。” “我们都在尽量地推广,愿意接受的百姓,现在越来越多。” “刚开始还以免税为好处,推广出去的。” “现在都不需要免税了,有官员到外面走访发现,不少百姓的家里,都有存粮,一部分是原有的粮食。” “另外一部分,是用红薯,制作的粉。” “或者把红薯,做成红薯干保存。” “新鲜的红薯存粮也有,但这些保存时间不能太长,需要尽快吃完。” “如今市面上,出现了卖红薯的地方。” “一些买卖粮食的商铺,也在卖红薯,以及红薯粉、红薯干等。” “还有人发现,红薯的藤,坏掉的红薯,还可以用来喂牲畜。” “比较嫩的红薯藤,炒一炒还可以当菜来吃。” “从海外回来的红薯,全身是宝,实在太好了。” 李焕文继续把这段时间,他的见闻,给朱允熥说了说。 看得出来,他还是真正关心过,红薯的具体情况。 说话的语气里,没有敷衍。 可能是上一次,被解缙打脸过后,李焕文痛改前非,改变了那些,不合理的方法,变化还是挺大的。 朱允熥听完了汇报,微微地点头。 做得确实挺好的,红薯能推广,以后暂时不会缺粮。 等到土豆、玉米等东西,被郑和带回来了,整个大明都可以实现,少数人耕种,养活大部分人的目的。 到了这一步,无论社会结构,还是农业结构。 都会得到,不同程度的改变。 如此才是最好的! 朱允熥说道:“出海的人,在未来还会带回来,更高产、更容易耕种的作物。” 李焕文朗声道:“恭喜殿下,恭喜大明,未来真的可以做到,再无挨饿的百姓了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