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杨承应在朝阳县。 朝阳县地形与别处不同,西北是平原,东南是大凌河和凤凰山。 相应的,城市布局,就得按照地形做出改变。 杨承应把军营设在东北角。 以大凌河支流——古山子河为界,东北是军事区,西南是生活区。 十多万百姓,上万士兵,一万多工匠的规模,运作起来很恐怖。 杨承应不得不一到朝阳县,就着手城市规划建设。 每一百户就安排一位抚民官,拿着事先画好的规划图,开始组织搭建房屋。 建房子需要砍树。 这对于朝阳县植被,短时间是一种破坏。 遵循先发展后治理的原则。 等朝阳县百姓安顿好,再开始进行种植和河流治理。 军队,则不参与生产生活的建设。 他们一项更重要的任务——修路。 朝阳县东北,帅帐。 地上铺着厚厚的羊毛毯。 杨承应盘腿坐在主位。 诸将坐在左右两侧。 中间铺着几幅牛皮或羊皮的地图,上面清楚的画着路线图。 以朝阳县为中心,一条通往西南的瓦房子镇,一条往西,通往北宁府的义县。 “军队一分为三,实行三班倒。即一班工作,两班休息。” 杨承应说道:“一天一个班,差不多上一天班,休息两天。” 这做的好处显而易见。 既能保证工程的有序的进行,又确保一部分士兵有体力,应对突发事件。 看众人没有其他意见,杨承应下令道:“黄得功,刘武元,韩大勋分为三班,各领一班,与我做事。” “是。”三人齐声应道。 黄得功是师长,刘武元是副师长,韩大勋是监军。 “科技院全体也分作三班,一班是茅先生,二班是孙先生,三班是宋先生。” 杨承应继续说道:“茅先生打头,在瓦房子镇修建房屋等基础;孙先生是第二批,宋先生留在朝阳继续开展基础实验。” “好的。” 茅元仪、孙元化、汤若望和宋应星点点头。 瓦房子镇拥有东北难得的锰矿。 锰矿和铁矿融在一起,可以得到锰铁。 那比一般的钢铁硬得多。 但是,从这里到瓦房子镇有七十多公里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