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一十三回 此消彼长-《明末:辽东雄狮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崇祯六年,东北战场上,双方的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性变化。
    连皇太极都想不明白,问题出在哪里!
    怎么打着打着,自己感觉力量越来越弱。
    力量上的此消彼长,与时间有关。
    后金被锁死在东北一隅之地,人口和财力都增长极度缓慢。
    虽然皇太极一度想通过掠夺野人女真,来填充人口。
    但由于道路艰难,效果不明显。
    与后金不同,杨承应的辽东军执行迁徙人口、积极扩军的政策。
    大量的北方人口,流入杨承应的辖地。
    与此同时,近卫师扩编成近卫军,番号是整编第四军。
    第一师扩编成整编第五军。
    熊威营扩编成山地一师,豹韬营扩编成山地二师。
    虎步营加入近卫军,狮儿营则扩编成骑兵二师。
    再加上新兵-辅兵-战兵制度的最终确定,以及退伍制度完善。
    辽东军已经达到惊人的七十五万。
    此时,皇太极拥有的兵丁和上次相比,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。
    兵力已经远劣于辽东军。
    而这些旗丁中,随着时间的推移,不少旗丁陷入老龄化。
    新兵多,训练还不足。
    再加上物资来源被切断,导致后金内部的蒙古人离心离德。
    八旗之间,也因为君权和旗权的不可调和的矛盾,暗生嫌隙。
    这样的力量变化,在明末部分有识之士的意料之中。
    明末和唐玄宗安史之乱一样,明明有很多种赢的方法,却因为种种原因,选择最差的那种。
    导致结局差一点就一样。
    只不过,唐朝当时处于鼎盛时期,靠着体量,愣是缓了过来。
    而明朝当时已处于末期,再也缓不过来。
    杨承应只是忠实的执行了熊廷弼、袁崇焕的战略意图,不断地改变了力量对比。
    在此形势下,一场原本谋划的冬季攻势,将演变成战略大决战。
    决战的序幕拉开了!
    北宁经略府。
    书房里,汇集了范文程、宁完我、祖大寿、张存仁、鲍承先。
    他们是辽东军的核心。
    “前方来报,孟乔芳的部队已经抵达鞍山前线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