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学堂里有夫子几位?”杨承应问。 “一共有四位,都是当年逃难到鹿岛,退伍后回到故土。” 硕诺介绍道。 “一人教授好几门课,也是辛苦。”杨承应感慨道。 在古代搞基础教育,不能按照现代的法子。 因为老师和学生底子不一样。 杨承应采取的办法是减少科目,比如化学课的实验部分。 再就是增加体育课,锻炼孩子们的身体。 饶是如此,科目还是有些多,每天时间都很充实。 在穷乡僻野教书,一位老师要承担的课堂科目还是很多。 不过,硕诺接下来说的话,却让杨承应很意外。 他道:“累倒是不累,能为家乡做点事,晚生倍感荣幸。只是穷苦的孩子想读书却读不成书,大部分都是士兵的子嗣。 这件事,不得不令人感到担心。” “你把话说详细一些。”杨承应鼓励道。 硕诺左右看了看,见没有外人在场,这才说道:“大王,从学堂出来,不是当兵就是当官,或者是当夫子。 这里穷乡僻壤,有人就不错了,所以出来做官的较多。 如此一来,军与政合二为一,珲春又远在边陲。长此以往,晚生担心,珲春不归大王所有。” 这个担忧,算是给杨承应提了个醒。 军队优先是杨承应勇挫强敌,能有今日的关键。 如何防止将士的家属渗透到权力部门,导致割据一方,需要好好的思考一下。 杨承应道:“你的提醒很及时,我是该回去好好思量,怎么样既能做到边陲相安无事,又能不出现你说的情况。” “大王英明。”硕诺躬身施了一礼。 杨承应回到住处,已经是下午。 他在铺着地图的桌前坐下,注视着地图,若有所思。 从决定来东北巡视开始,他就在认真思考一个大问题,如何管辖这一大片区域。 这里山高林密,人烟稀少。西面是平原,东面是广大山区,社会发展程度极低。 低到什么程度呢?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