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仅举一个例子,为了节约宝贵的粮食,老人一旦生病,就会被子女扔到野外,给他搭个棚,给一点吃的,任其自生自灭。 这时,索尼进来:“启禀大王,前线传来消息,金自点已经带着粮食等物资,抵达了会宁。” 杨承应点点头,招呼他坐下,道:“我料定李朝不会和因为这件事和我翻脸,现在我正在思考另一个问题。” 索尼只扫了一眼地图,顿时明白了:“大王,您在思考如何治理这里?” 地图上一个个点,是杨承应根据自己前世的记忆,把地理位置重要的城市,标注在地图上。 当然,不是完全按照现代地图,而是清代与现代地图相结合。 他在研究,历史上清朝管理东北的优点与缺点。 试图搞清楚,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设立官职,这样做对周边有什么影响。 毕竟奴儿干都司内迁一二百年,对于它的记忆,东北各族大概停留在已经没卵用的敕书。 “我想,将整片区域全部划出去,设立辽北行省。” 杨承应在地图上划了一个弧线,将珲春等地划在弧线之外,“参照八旗制度,创建兵农合一,团结各族的行省制+军管制。” “您的意思是……上面设立督抚大员,下面却用八旗制度管理地方吗?”索尼试图领会杨承应的意思。 杨承应点点头:“只是参照八旗的一部分,而并非全部。约等于我们汉人的军屯,但区别于军屯。” “属下有点糊涂,大王能说得再详细一些吗?”索尼挠了挠头。 虽然他已经适应了大王口中时不时蹦出来的新词,但是对于大的构想,由于没有参照物,所以听了个稀里糊涂。 杨承应开始介绍起来。 首先是总督府,杨承应打算把总督府设在吉林。 总督一员,巡抚数名。 总督待在吉林,巡抚分驻在各地。 地点分别是吉林,宁古塔(今宁安),三姓(今依兰县),黑龙江城(今爱珲),墨尔根(今嫩江),齐齐哈尔,呼伦贝尔。 在地方,除人口集中地区设立府县制,其余地区设巡抚管辖区。 辖区内各族按照人丁,每三百人丁编为一个佐领(牛录),多出来的人丁,归族长直属,将来再划分。 五个佐领为一个参领(甲喇额真),五个参领为一个都统,都统下设数个副都统,分管一个都统内的事务。 巡抚兼任都统,以确保对部队的掌控不被削弱。 索尼数了一下,大吃一惊:“大王,整片区域设七个巡抚,这权力很大啊。” “权力虽大,但实际掌握的人口有限。凡是招垦的地区,都要设府县,府县的任免归吏部。” 杨承应说道:“眼下东北人口较少,算是权宜之计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