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前文中曾经提到过的六度分隔(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)理论,最早在1967年由哈佛大学的教授提出。简单地说,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五个,也就是说,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。 跨入网络和社交媒体时代,我们能接触到的人范围更广,已经不需要六个人才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。朝露高中学长扎克伯格创立的脸书在2016年年初研究了当时已注册的 15.9亿使用者资料,发现这个神奇数字的“网络直径”是3.57,翻成白话文意味着每个人与其他人间隔仅为3.57人。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裴相焕和阳翰笙之间相识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。他们都是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亚裔,裴相焕从事科技和教育行业的风险投资,而阳翰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佼佼者。 在阳翰笙创业伊始初期,裴相焕便已经通过熟人的介绍得知了“极简未来”。不过那时阳翰笙的融资周期还处于天使和种子轮,远没到风投进场的时节,但这不妨裴相焕将“极简未来”纳入考察和投资事前调查的池子里。 在定向跟踪了一年之后,裴相焕看准他们的发展方向和潜力,成为率先杀入的第一支风投基金。 正式签署投资条款清单之前,他都是跟“极简未来”主管运营和拉投资的共同创始人商谈,基本已经80%确定自己想要投资的意愿。唯一担心的就是主管技术的cto可能活在另一个与现实平行的科学世界,所以要求和阳翰笙见一面。 当时裴相焕只开门见山地问了他三个问题。 第一,“你为什么创业?” 面对这么宽泛的问题,阳翰笙答得毫不犹豫,“创业对我来说,不是给自己挣钱,而是给公司挣钱。公司有钱了,我才能雇得起自己,雇得起同事。盈利是让一件事情能继续做下去的前提,我相信自己现在做得这件事能在不久的将来挣到更多的钱,再让整个事情以滚雪球的方式加速发展,这是我创业的原因。” 懂得盈利的重要性,不是单纯的科学家,空有一腔“然并卵”的理想主义情怀,裴相焕暗暗点头,这才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。 “你既然提到盈利,那么你们现在有什么赚钱的服务?也就是说,你的雪球能从什么开始滚起?” 第(1/3)页